祝福他们携手迎接更光明的未来。
目前尚未发布全国碳市场给火电企业的排放基准值,未确定各地各企业的排放配额发放标准。据生态环境部披露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修订进展尚不得而知。全国碳市场运营后,试点地区的碳市场短期内将继续运营。全国碳市场将在试点地区的基础上,择机增加纳入碳市场的行业。这意味着,管理办法确认,CCER抵消机制是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丹表示,十四五期间,其他比较成熟的高耗能工业行业,比如电解铝、水泥以及其他工业行业等有望逐步纳入。
11月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管理办法)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结算办法)两份征求意见稿。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参与自愿减排的减排量需经国家主管部门在相关交易登记簿登记备案,经备案的减排量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完善高耗能行业差别化政策,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清洁能源倍增行动,积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洁净能源等产业部署一批创新链。加快配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补齐农网短板,构建坚强智能电网。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快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建立健全碳汇交易和碳普惠机制。
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天津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进国际能源、航运、产权、股权、大宗商品和碳排放权等交易场所国际化发展。山东要在新能源新材料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以核电、氢能、智能电网及储能等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前沿新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先进基础材料等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积极推行清洁能源,发展绿色建筑。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壮大绿色节能、清洁环保等产业,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推进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入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开展节水行动。

推广无废城市建设,实现设区市垃圾分类处置全覆盖。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全生物降解、清洁能源装备等生态环保产业,推动昌江清洁能源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黑龙江落实国家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新能源装机比重和消费占比大幅提升,合理降低碳排放强度。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
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发展环保产业,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新型节能产品和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水平。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二氧化碳控制专项行动和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行动。
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加快推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严控、调整在京石化生产规模。降低碳排放强度,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争在高性能储能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
提升能源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此外还要着力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坚持适度超前、以电为主、多能互补,推进一批支撑性电源点项目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第二回特高压入赣工程,构建一个核心双环网+三个区域电网的供电主网架,统筹推进油气管网、新能源等项目建设。
持续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大力优化能源结构,打造能源创新示范高地。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标准化体系,推动节能环保装备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应用,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实施气化龙江,推动中俄远东天然气管道建设,统筹推进省内天然气干支线管网建设,加快储油储气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多层次天然气储备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步伐,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鼓励园区和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开展绿色化改造。深入实施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推进气化海南建设,建成田字型供气主干管网和环岛天然气管网复线工程,推进燃气下乡气代柴薪,在重点区域建设分布式天然气能源站。制定实施力争碳排放提前达峰行动方案,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率先达峰。
加速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培育新增长点。加强和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快形成煤、油、气、核和新能源协调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